孤獨癥兒童潛能自然回歸法
作者:賀永紅 賀勝 黃伊立 著? ? ? ? ? 定價:59.8元? ? ? ? ? 書號:ISBN 978-7-5127-2355-9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 ? ? ? 適合人群:孤獨癥家庭、學者和相關人員
【編輯推薦】
1、國內首創,孤獨癥兒童教育轉化新方法
2、以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發展理論為指導,秉持科學的教育轉化方法
3、針對家長和大眾關心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
4、中國兒童中心原黨委書記、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叢中笑 加拿大多倫多特倫特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劉莫威 傾情推薦
【內容簡介】
只要選對了方向和路線,你的孩子也一樣能夠接近或成為正常兒童!
這套叢書率先推進兩冊:第一冊主要詳述了該方法的核心過程,即潛能自然回歸法——回歸通道說,并首次披露了大量的實施訣竅;第二冊以直奔主題的方式通過家長教師問答展示了相關各界對如何促使“星孩轉正”的探討,對家長、教師最關心的問題進行剖析。
【作者簡介】
賀永紅,1957年出生,畢業于南充師范學院(現西華師范大學)。2002年于北京大學進修心理學并獲得學士學位。1979年任小學教師,1996年調入北京第一實驗小學任教。在從事小學教育工作中關注到孤獨癥這一群體,并在孤獨癥兒童社會化回歸領域探索實踐20余年,創立了獨特的潛能自然回歸法,康復轉化了大批中輕度孤獨癥兒童回歸學堂,甩掉了“影子老師”的陪讀,并打破了終身干預的魔咒,創造了孤獨癥行業的奇跡!
曾發表多篇論文,其中《全腦潛能開發在孤獨癥社會化回歸中的應用》論文獲全國優秀獎。曾獲北京市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全國優秀心理工作者提名獎、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獎等。
賀勝,1985年出生,本書主筆人,潛能自然回歸法主要創立人。2004年獲得由教育部主辦的“明天小小科學家”二等獎,并保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創立“潛智樹人”,投入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化回歸轉化的研究,創立獨特的方法體系,突出從潛能入手到能力的自然提升,以及康復的階段性突破。2020年結合踐行潛能自然回歸法多年案例和經驗總結起草本書。
黃伊立,1954年出生,本次叢書的執筆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博士學位。1988年成為《經濟日報》十大最佳合資企業、中國500強企業評價方法著作權人。2004年成為澳門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系主任、教授。2013年加入賀永紅老師研發團隊。現主研認知心理學與孤獨癥兒童教育轉化。
【內文試讀】
對康復階段性的總體介紹
康復階段性的重要意義在于,孩子的康復過程一方面遵循“病去如抽絲”的道理,一方面也遵循“由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飛躍”的道理。孩子的康復表面上看是在發生行為的變化,實質上是孩子原本紊亂的腦神經網絡在發生變化。有核磁成像實驗證明,孤獨癥(及譜系)兒童在嬰幼兒期,由于敏感的神經類型導致各類繁雜的感官信息促使大腦局部腦區內部神經突觸發育繁茂,并且激活了一些在此時不應該發育的認知功能腦區的發育,打亂了原本遺傳設定好的“生理—認知”的功能發育順序,即我們在前文提到的腦神經網絡的紊亂現象。要想使孤獨癥(及譜系)兒童回歸正常兒童,除了其他條件外,選擇“從改善幼兒紊亂的腦神經網絡”入手,是在看到被推行了幾十年的傳統強化干預訓練法在實踐中一籌莫展的結果后,創新者所選擇的正確的技術路線;也是目前所有方法中,敢于給出將孤獨癥(及譜系)兒童完全教育轉化為正常兒童的方法。
潛能自然回歸法就是目前在這一正確的技術路線上獲得成功的、效果突出的方法。它所創立的系列課程和活動,都是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找出其共性原因和著力點后,通過表現為康復階段性的潛能自然回歸通道,一步一步地積累并完成的。它可使孤獨癥(及譜系)兒童逐步接近正常孩子的腦神經網絡,從而在行為上由量變到質變地改變特征,最終能夠回到正常孩子中去。
大腦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構成了腦神經網絡。這種連接,既不是線性的,也不是簡單的閉環回路式的,它在總體上是樹形連接模式,同時又是道路網狀和直通連接兩種方式并行的,專業上稱作拓撲型的連接模式。而且,在每一次的“動作—行為—認知”完成過程中和完成后,這種連接還會發生動態的改變。一是節省大腦的活動能量消耗,二是為下一次新的特殊需要的連接做好準備。“拓撲”是一個數學專業詞匯,它帶有超越三維空間的含義。舉個簡單形象的例子:
你將一張A4 打印紙沿邊裁下來窄窄的一條,這條紙有A、B 兩個面和四條邊。當你把這條紙的首尾對粘在一起構成一個環時,有兩種粘法:一種粘法是A 面對A 面,B 面對B 面。這時你用一個鉛筆尖沿著A 面走,如果不越過紙條的邊界的話,你是永遠也不可能到達B 面的。另一種粘法是你把一端的A 面對著另一端的B 面粘在一起,此時你的筆尖不越過邊界就能到達紙條的兩面。這就是最簡單的拓撲模型——莫比烏斯帶。
也就是說,大腦工作時參與此項工作的各腦區的連接方式既不是線性的,也不是簡單立體閉環的,而是幾乎沒有邊界、可直達又可以在腦區間或興奮或抑制的多個腦區共同工作的模式。因此,它們被稱作“全腦拓撲型連接工作模式”。
大腦這種全腦拓撲型連接工作模式有一個特點,就是最初產生的生理功能對應的腦區,是構成后來發育出的更為復雜生理功能——復雜認知功能的基礎“元組件”。這部分基礎腦區是被調用得最為頻繁的腦區,但是在后來的復雜功能對應的腦區活動和興奮期間,這部分基礎腦區的活躍程度是不同的。它的每一次活躍都必然會消耗大腦的能量,所以它的活躍程度遵循最小功原理。一般情況下,它處于支持完成該項復雜功能所需的最低活躍程度區間內。從行為表現上,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同一個階段內,最初出現的某個行為期,可能會時隱時現,或者總是處在領先的排隊序列中。這是符合前文所述的,腦神經網絡動態發生變化、構成新網絡的內在變化邏輯關系的。在某一階段內,在遞進完成每一個復雜功能的某個期間,大腦各相關腦區之間的連接是樹形的結構關系,而非簡單線性關系。
在潛能自然回歸法的實踐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具有原則性的問題,即家長在家庭的角色和教師在課堂的角色不能混淆,不能相互替代。家長不僅不能像傳統行為強化訓練方法所提倡的要在家幫助增加對孩子的干預訓練,也不能在看到孩子在我們的方法下有明顯進步后,偷著在外邊給孩子增加功能訓練的其他課程。家長要逐步認識到,神經敏感型的孩子之所以走到今天,和家長的不當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要想將孩子轉變為一個正常孩子,首先應該完成的是家長觀念的轉變!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艱難,后面還會多次提到。